在線客服
行業資訊 | 2010-8-25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高調宣稱將全額補貼公立醫院虧損,北京市政府的這一決定立即引發了業界的震動,被認為是北京市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決策,真正觸及醫改核心,業界稱其為“北京模式”。
北京市衛生局財務處處長劉建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執行這一政策的底氣在于近幾年來在政府主導下開展對公立醫院成本核算的試點經驗,即算清楚醫院到底虧多少錢,政府應該補多少錢,否則無法兌現政策性虧損補貼政策。這也是“北京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
早在2003年,北京市衛生局、財政局就開始在市、區兩級醫療機構推行成本核算工作,迄今已累計完成了2萬余個醫療項目的成本核算。2007年,北京市制定出臺了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方案,并率先在北京朝陽醫院啟動試點。
到2009年,在朝陽醫院全面試點的基礎上,北京市衛生局、財政局又正式啟動了北京宣武醫院、同仁醫院、友誼醫院、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安貞醫院、世紀壇醫院7家醫院的醫療項目成本核算工作。
對這8家綜合醫院項目成本核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后發現,在2000多個醫療項目中,贏利項目占43%,虧損項目占57%,超過 50%的醫療項目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其中護理費、治療費、門診掛號費、診療費、住院治療費全部虧損,“特別是住院診療費的收費標準與成本投入背離較為嚴重。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些醫院運營虧損。”劉建民說。
從2004年開始,朝陽醫院全成本核算項目試點,確定了可列支成本的項目包括直接或間接為醫院醫療活動提供的各種勞務報酬的人力成本,以及包括醫用設備成本、藥品成本、醫用器材成本、保障服務成本以及經營費用等其他特殊支出的公用成本。
“一核算下來發現虧損的項目很多。”朝陽醫院總會計師張仁華說。據該院披露的數據,2006年,該院共開展醫療服務項目2068項,若分科室統計則為4046項。按核算分析的6大項目類型統計,該院計有床位費、護理費、技術勞務費、診療費4大項全面虧損。
2007年,該院平均收費標準為每床日35.9元,平均成本為82.27元;護理費平均為每人日收費11.5元,平均成本為66.34元;技術勞務平均收費標準為468.5元,平均成本為1124.91元;診療費平均每例收費標準為7.17元,實際平均成本為35.07元。
有收益的是檢驗類和儀器設備2個項目:檢驗類平均收費標準為78.24元,平均項目成本為69.24元;儀器設備平均收費標準為375.49元,平均項目成本為216.26元。
大家覺得現在 “醫院去不得”,看病很貴,檢查費很高,這樣的情況下,醫院怎么還會出現虧損?對此,北京市衛生局財務處處長劉建民坦陳,雖然大家覺得看病貴,但有些醫院仍然入不敷出,就是因為醫院的成本也很高,而政府的補償又沒能和醫院成本掛鉤。較低的服務價格與較高的服務成本間的價格差,則需要醫院通過獲取更多的藥品加成等方式來填補,所以產生了“檢查多”、“看病貴”等問題。
科室核算突破口
為準確分析掌握公立醫院經營管理狀況,探索完善公立醫院財政補償辦法,為合理定價提供數據支持,但醫院的運營與企業大不相同,如何核算?
朝陽醫院試點的做法是以科室核算為突破口,新型財政核算制度采用四級分攤的方法,即管理費用按照各科室人數進行分攤、醫輔科室是按照工作量進行分攤、醫技科室是按照收支配比的原則,比如消化科開出放射單多的話,那么承擔放射科的分攤成本就要高,四級分攤后,收入和成本最終要落實在臨床科室上。
為適應全成本管理的要求,朝陽醫院重新確定了劃分核算單位的標準,將原來的臨床大科細分為門診和住院科室,并將臨床檢查科室從臨床科室中分離出來。如呼吸科就由原來的一個科被細分為門診、睡眠門診、實驗室、研究所。
全院成本核算的單位由原來的80多個增加到260個,醫療輔助類成本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將成本逐一分攤到相應的醫療科室成本內,計量服務工作量則以服務材料費或內部服務價格作為當量分攤。
通過電腦核算成本系統,全院所有科室細分的各單元收支數據清晰可見,大到各科室年度的總成本,小到每個病區醫療器械、輸氧成本或分攤的水電等成本。
這就是包括6大類25張報表,已作為模板在北京多家公立醫院推廣使用的全成本核算系統,新型成本核算將全院科室分為4大類,直接醫療科室包括門診和病房;醫療技術科室包括檢驗科、放射科、藥劑科、手術室等;醫療輔助科室包括水暖組、木工組、汽車房、掛號處等;管理科室包括行政和后勤等具有管理屬性的科室。
推薦產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