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行業資訊 | 2010-6-2
獨家配送的“閔行模式”
“閔行模式”的推出也是無奈之舉,2005年,上海以市為單位進行招標,由于涉及醫藥商業回扣等灰色鏈條,閔行區多名醫院院長先后落馬。當年,針對當時醫藥采購過程中矛盾突出的商業賄賂問題,上海市閔行區對中標藥品實行聯合遴選,由政府部門集中采購,同一品規只選擇一家生產商和一家配送商。
閔行當地衛生部門公開的數據顯示:“閔行模式”推行后,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全區公立醫院門急診人次平均醫藥費68.65元,與改革前相比減少12.93元,降低15.85%,分別相當于上海市平均水平的62.17%、全國的83.20%;出院患者平均藥品費2103.57元,比改革前減少181.31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引進第三方結算等現代物流模式,變革過去的醫療機構采購制度,閔行在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醫院回款問題上的探索成效也引人注意。
“醫院欠藥廠錢不是秘密了,越大的醫院欠得越多,時間也拖得越長,半年算是好的,經常一年多了也收不到款。”國內某知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企業主要品種都供貨給三甲醫院。
但閔行區通過第三方結算的流程改造,與供應商鏈接物流體系,不僅使醫院10天回款成為一大特色,更挖掘出物流的“第三利潤源”,成為醫療機構資金補償的重要渠道。
資料顯示,2008年,閔行區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采購成本從改革前的8.2%降到4%,僅相當于全國平均藥品采購成本的35%。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此次國家對“閔行模式”的肯定,也正是希望在醫改最為艱難的公立醫院改革方面有所推動。
但是,“閔行模式”獨家配送的特殊招標采購模式仍然引發業內頗多微詞。有觀點認為,該模式以高度“集中”之手替代“市場”競爭有些矯枉過正,既背離了市場經濟規律,也不具備在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的全國各地推廣的可能。
渠道之爭
“閔行模式”是否在移植到其他地區后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比這更現實的問題還有,“閔行模式”對于醫藥配送的“唯一”選擇,將對醫藥流通企業乃至上下游產業鏈產生怎樣的影響?
“商務部剛開了‘藥品流通方式座談會’,主要議題就是討論‘閔行模式’對醫藥流通的產業影響。”參會的某知名醫藥流通公司負責人告訴本報,“全國大的醫藥流通企業全都去了,意見非常不統一。”
據該負責人介紹,反對意見認為,雖然目前行業集中度確實很低,但“閔行模式”的壟斷行為不僅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可能帶來更大的行業發展困境。
“閔行只是一個區,現在是當地衛生局作為招標采購主體,指定配送商和生產商,如果放到全國,幾千個區是不是需要幾千個衛生局來做這件事,政府管得太多,人為造成商業流通企業之間不公平的競爭,對企業不公平,而且又怎么能保證不會滋生新的腐敗?”某商業公司負責人談道。
反對者還認為,由于模式提倡的“一品、一規、一廠、一商”,缺乏行業競爭,對各自上下游的議價權必然大大增加,反而有可能造成渠道價格的虛高。
記者隨后從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了解到,目前,中小醫藥流通企業和民營物流企業對于這一模式反對聲音最大。
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受商務部委托,他們正在匯總企業意見,以便商務部下一步研究如何理順醫藥商業流通方式。
而前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隨后的爭論會越來越激烈。”有行業專家即指出,“閔行地區醫藥流通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已經達到了前三家占90%,強烈反對是必然的。”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此前曾專門做過“閔行模式”的調研,她認為,“閔行模式”通過藥品流通體制的再造真正解決了醫藥分離的問題,按照現代流通的理念實現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四流的分離。
“現在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一點理想和覺悟,以及交出灰色權利和利益的勇氣與決心。”有受訪者告訴記者。
推薦產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