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行業資訊 | 2010-3-29
恐怕沒有哪一種高新技術,像轉基因這樣遭受公眾的質疑。特別是前不久主管部門為我國科學家培育的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發放安全證書之后,更是圍繞“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展開了一場論戰。
公眾為何對轉基因有這么多疑問和擔心?因為,就絕大多數普通大眾來說,對轉基因還是知之不多、甚至全然不知的高新科技東西,超出了以往的經驗常識所能理解、判斷的范圍。
其實,公眾對轉基因的質疑和擔心,在科學技術更為發達的西方國家同樣存在。早在2000年上半年,經合組織在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各國在批準某轉基因產品投放市場前已經對其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了充分研究,全世界目前投放市場的轉基因產品均是安全衛生的,對環境和人體無害。該組織生物科學負責人彼得·卡恩斯表示,現在社會上對轉基因產品有一種歪曲的理解,許多人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不放心,這主要是對公眾進行轉基因產品知識介紹不夠造成的,提出要加強對轉基因產品的科普宣傳。
2001年7月,為消除本國公眾對轉基因植物、轉基因食品的疑慮,法國政府研究部綜合5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專家提供的信息,出版了一本關于轉基因技術研究要點的科普讀物《轉基因技術研究的重要性》。這本印刷精美、圖文并茂的小冊子,不僅分發到從事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研究的人員手中,還提供給圖書館、大學和中小學以及各級政府機構,向公眾提供了準確、有效、全面的科學信息,以使人們能夠科學、全面和公正地認識轉基因技術,正確看待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對社會、環境和人類健康等的貢獻。
反觀我國,迄今為止還罕有類似的轉基因科普讀物面市。科普宣傳之所以滯后,固然有轉基因技術比較復雜深奧、科學家忙于研究、考評體系偏重論文等客觀原因,但恐怕也與科學家認為科普是“小兒科”、有關部門漠視公眾的知情權有關。殊不知,科學知識的普及與科學研究本身一樣重要、一樣有價值,科學界負有科普大眾的天然使命。就主管部門來說,對事關公眾切實利益的重大科研課題及時、公開地廣而告之,是其應當承擔的職責。
當然,近年來科學家和有關部門在轉基因問題上也做了一些科普工作。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工作基本上屬于“辟謠式”、“填鴨式”的信息灌輸,收效甚微。由于缺乏細水長流的科學知識傳播,一方面公眾無法迅速識別信息的真偽以供判斷,另一方面也讓權威角色的權威大打折扣。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目前關于轉基因的討論,已經不是科學上的專業問題,而是一個“內行”與“外行”溝通的問題。“內行” 有必要放下身段,用通俗的語言、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外行”聽得懂、看得明。
疑慮消于知曉。當轉基因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公眾對它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疑慮、擔心自然會云開霧散。
推薦產品
相關新聞